印度紫檀介绍(4)

作者:Lex A. J. Thomson

       印度紫檀树木高度一般在25-35米,最大可达48米,在开阔地带的树冠也同样扩展,有的分枝下垂,已经接近于地面。树叶亮绿色,羽状互生,通常属于落叶树木,但在一些均年潮湿的地区,就会常绿。新叶为浅绿色,随着时间会变暗,成为中绿色。每片复叶有(5-)7-9(-11)片小叶,每片小叶长6-12厘米,宽3-7厘米,全缘,通常终端叶片最大,而最小的叶片位于复叶主脉的底部。荚果圆盘状、薄,有纸质果翅,成簇出现,新生时为浅绿色,成熟后变暗褐色,荚果不开裂,内有4-5个壁室,其中会有1-2个(极少3个)内生种子。开花后3-4(-5)个月种子成熟。

      印度紫檀的果期随地理位置不同而相异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(Papua New Guinea),成熟的时间为12月至次年3月,有些可持续到5月底。在所罗门群岛(Solomon Islands)为7月至次年3月。在北瓦努阿图(northern Vanuatu)为11月至次年1月,在中部和南部瓦努阿图(central and south Vanuatu)为1月至3月,在斐济群岛(Fiji Islands)则是3月至4月。插杆所生的树木在2-3年后可开花结果,种子生树木需要6-7年后才可以再产生成熟的种子。
上图:印度紫檀的荚果        种子扁平,肾形,尺寸6-8毫米,外覆光洁的硬壳。荚果主要靠风力传播,由于河流边的树木较为集中,故水流亦作为一种传播媒介。

       印度紫檀树木有着发达的浅地面侧根结构,但是在与草本类植物的竞争中,仍身处劣势,所以在栽培这个树种的时候需要进行有效管理,尤其是周边的野草。

基因的多样性

        印度紫檀树木的外观较为醒目,与其他树种的区分明显,菲律宾植物学家罗霍(Justo P. Rojo)于1972年对于这种树木的形貌变化特征作了很好的介绍,基于标本的小叶、花、荚果尺寸和形状以及毛被。由于这个树种的分布范围很广,因而其形貌特征随着地理变化而存在变异。在这个树种(印度紫檀)里面,较大的荚果类群来自西南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亚(Melanesia),这一区域包括了巴布亚新几内亚(PNG),所罗门群岛(Solomon Islands)和瓦努阿图(Vanuatu),而在木材特征方面,也存在有差异性,比如在瓦努阿图的不同地区这一个树种就存在有两个不同的类别,主要差异在于边材的厚度和心材的颜色。(——注释:中国的《红木》国家标准中对于印度紫檀也陈述有“此种株间材色和重量差异很大”。)
上图:瓦努阿图在大洋洲的位置

       印度紫檀已知的一个变形是刺紫檀——forma echinatus(Pers.)Rojo,主要分布于菲律宾和印尼小選他群岛(Lesser Sunda Island),特点是荚果带刺。与印度紫檀相近的树种是大果紫檀P. macrocarpus和安达曼紫檀P. dalbergioides,前者见于东南亚中南半岛,后者见于安达曼群岛,印度和缅甸。大果紫檀是重要的家具用木材。